导语:作为85后,我其实挺羡慕95后的。
记得刚入行那会,曾正儿八经的接受了一番入职培训。当时公司擅于作激励演讲的某总作为开场,带着一股昂扬之气向没怎么见过“世面”的我们,展示了公司过去两年在游戏圈创下的“宏图伟业”。末了既直接又隐晦的说,好的项目组程序员年薪能去到多少,而策划的分红又多么的丰厚。
我相信在那个阶段,的确有很多80后草根打工者,通过时兴的页游迅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。
到80末的年轻人入行时,他们左手把握巅峰时期的页游,右手牵着黎明前的手游,听着前辈们的致富神话,一度让他们打满了鸡血。
时至2019年,回过头再看看当初一起入行的小伙伴,成功走上人生巅峰的寥寥,步入中产阶级的也不算多,更多的人仍然在被动式的996、9116中沉沦。
伴随页游、手游兴起爆发,85后游戏人曾位处游戏行业好时代,他们同时也是前几年游戏创业大潮的主导者。
2012年~2014年,恰逢手游爆发前期,游戏产业格局并未正式形成,像腾讯、网易等大厂都处在摸石头过河阶段,而如米哈游、莉莉丝这种具有个性特色的研发公司也几乎没有。当时的85后从业者对于创业的兴趣远高于大公司带来的吸引力,这批人很少没有创过业或进入到创业团队的经历。
即便在创业的好时代,九死一生的命运也不会为之更改。
前段时间朋友老A跟我说,想找几个人一起做H5再搏一搏。眼见年纪越来越大,加班越发的力不从心,拼也拼不过年轻人,去大公司又难适应,如果再出不了头,过几年只能选择回老家了。
之前游戏陀螺发过一些关于超休闲游戏的分析文章,后面也有不少小伙伴过来咨询做超休闲游戏的问题。从他们的角度出发,超休闲游戏(与国内微信小游戏部分类似)制作成本低、周期短,快的一周内可以做一款,这种产品,他们兼职都可以轻松完成。
对于很多85后来说,上有老下有小,身上很多还背着房贷,寻找快速变现翻身的机会显得既无奈又迫切。
而H5游戏的重燃,小游戏广告变现的可行性,微信中重度小游戏的变现成功实例,一些长尾小渠道带来的机会此刻也让他们嗅到了新商机。至于能否成功,也只能静待时间的洗礼。
前两年有个圈内90后朋友,离开第一家公司后他跟我说,下一家非大公司不进。后来他辗转几个一线城市,几经艰辛进了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厂,而今发展得也十分不错。
另外一个94年的小朋友C,从一家上市公司跳至国内二次元领军团队。我问他换工作主要考虑哪些点,他说更在意三年后他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,不太考虑现在(待遇等)。同时他也认为现阶段的游戏行业,真正能给你好前景的公司,一般都给得起好的待遇福利。
“身边能力比较好的同龄人,想法其实都差不多的,大家都更在意长远规划。”C说。从实际工作反馈及感受来看,C说确实很不一样。“现在这个公司的人做事,感觉比原来的至少强上几个位面,学到的也多。”
在广州某大公司当策划的小朱则表示:“感觉要好好做游戏策划,还是得出国学习做3A,门槛较高具有竞争力,回国也有更多机会进大厂,现在国内做数值游戏竞争太大了,都是赚辛苦钱。”
比起前辈们,90后显然更早明白“打工者”的要领。在就业上他们更追求大公司或口碑公司,希望借助大公司的优势,帮他们在计划时间内尽快成长。
而相对于85后,90~95之间的年轻人虽然有不少赶上了手游的早班车,但是由于经验、资源积累的时间有限,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相对较低。再加上他们所处阶段,行业大公司,或专注于某领域的个性研发团队陆续起来,对于他们的就业选择,目标格局更为明朗。
一次我问C,未来是否会考虑创业,他则直接说暂时没有这个想法。反观其它选择进入大公司的90后的圈内朋友及旧同事,至少目前来看,出来创业或有明确表露创业意向的确实寥寥。
小朱则表示,游戏行业还是主要靠资本运作,现在去创业如果没有大公司背景支持,基本完蛋。
这几年国产游戏创业环境日渐趋下,产品成功的门槛高,行业资源多集中于头部,各大厂商抱团成系,加上总量控制,草根创业者冒头的机会几乎都被堵得差不多了。
“我其实打算30岁左右就回老家生孩子了。”小朱直接说道。今年26岁的他虽然在公司混得还不错,但是他觉得游戏行业现在这个阶段,对策划来说还是吃青春饭,变化实在太大了。
按照小朱的规划,他打算再过几年便带着老婆一起回老家,“我老家也是省会城市,已经在市中心买了房,过几年回去有车有房不用加班,干嘛要留在广州当韭菜,普通人为的不就是车子房子以及幸福的家庭么。”
当然也有不同想法的,在上海某知名公司任职的运营C则表示,自己未来并不打算转行,但还是希望能回广州做游戏,前提是找到一家能够重视运营的公司,不要太压榨,且有足够的发挥空间。“那边(广州)的游戏,大多是一波流,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,没什么意思。”C说到。
相较于85后游戏从业者,90后整体的家庭条件普遍会更好一些,但他们普遍觉得,虽然奋斗的环境好了,但是在一线城市生存的压力比过去的85后更大。“85后牺牲生活那么多年还能奋斗出一套房子,而90后一样996,什么都没……”小朱无奈道。
入行三年,小朱感叹:“当初选择进入游戏行业,是觉得这个行业有激情,也有成功的可能性(虽然可能只是一点点)。但过去会选择进来做游戏,不意味着5年后的我也会一直坚持。”
去年领英发布了一份《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》,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统计了各个年龄段从业者的“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”。比如70后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超过4年,80后平均为3年半,90后为19个月,而95后仅为7个月。
从业时长侧面也反映了各阶段从业者的显著差异。在过去1,2年里,笔者身边不乏HR反映现阶段新人不好招,且新人离职速度加快的问题。而另外一位主策朋友则表示,他觉得现在的95后新人从执行力到态度表现,整体没有以前的新人好带。
有个做教育相关的朋友曾跟我说,他认为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于一些职场“硬技能”像PS、传统办公软件等,掌握的基础及其钻研精神不及当年刚毕业的85后的或90后。但相较于他们的前辈,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,比如可以非常快速的掌握各种P图APP、视频APP等新内容。
由于互联网的发展,过往的“硬技能”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可能不再是职场主要门槛之一,有更多“傻瓜式”的工具给他们使用,而他们需要付出的是更多思考和创意,这是时代带来的变化。
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忧虑,他曾隐晦的说,互联网这10年变化可以说天翻地覆,但象牙塔里面所教的大多数还是10年前的那一套,很多孩子获得新鲜的内容都是来自发达的互联网,这也意味着同一辈年轻人之间的差异化在不断扩大,他们所在的环境越来越决定他们的眼界。
而那些率先深入接触互联网的95后的年轻人,他们对于前辈们在做游戏方面体现的“埋头苦干”精神,也越来越不认可。
刚入职某游戏公司运营岗位的小优,离开前东家的原因就是公司规定每个人不论事情有没有做完,都必须996,并且加班太少的还会被叫去谈话。
她说:“相对于自己能支配的个人时间,晋升和薪资对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,我需要一份工作,但我也要生活。”并且她表示,她在业余时间也有在做直播,每个月从直播那取得的钱并不比一个新人的工资少。
互联网内容领域的繁荣,给予95后提供更多赚钱的形式,比如他们可以业余画漫画、拍短视频、做直播以及写小说等。除此之外,95后所处家庭普遍经济压力较小以及他们个人思想上的变化,也对他们选择工作的方式和态度有着极大的影响。
前段时间社会学者李春玲公开表示,日本如今出现的“低欲望社会”问题跟“过劳时代”是有很大关系的,年轻人看到父辈那么拼命却老来却还是那样,导致现在很多日本年轻人宁可不婚不育不买房,也不要拼命。
而在腾讯此前发布的中国《95后新生代人群研究中》曾这样总结95后的标签:人群、兴趣与机会。折射到职场上,就是95后对于从事的工作内容,兴趣与共事的人更在意。
我有个HR朋友,他说现在面试新人的时候,一般遇到比较活跃的年轻人,他都会问一个问题,“工资、前景提升、同事氛围、工作内容……等选项,你更在意哪个。”而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则会选择同事氛围。
虽然这只代表了一部分95后的想法,但是不可否认,与前面几代游戏人相比,这类人群比例在不断的提升。
而据我对身边部分95后的了解,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也非常拼,只是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。就像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卫哲近期在混沌大学所发表的观点,他认为很多85后是“干一行,爱一行”,而95后则更多是“爱一行,干一行”。
结语
三代游戏人的想法差异,毫无疑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。曾经有位85后的朋友对我说,他其实还是挺羡慕现在的年轻人的,至少有更多机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而他今天那么努力,也不过是希望他的下一代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:游戏陀螺(shouyoushouce),定时推送,游戏行业干货分享、爆料揭秘、互动精彩多。
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
下载「陀螺科技」APP,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
110777025(手游交流群)
108587679(求职招聘群)
228523944(手游运营群)
128609517(手游发行群)